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消费电子正文

疲态尽显 2012年空调行业准备过冬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2-23 浏览次数:114
疲态尽显 2012年空调行业准备过冬   摘要: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,空调行业疲态尽显。从高速增长到近乎零增长,再到反转,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。对于这一逆转,业内有种判断,认为空调行业开始入冬。寒冬将持续多久,没有人确切知道。不过要熬过冬天,除了要有心理准备,企业还必须在技术、产品、销售和市场上下工夫。《中国电子报》将从本期开始推出《空调行业走出“寒冬”系列报道》,解读空调企业2012年如何“过冬”。
  
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空调行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遏制,到10月份,更是尽显疲态,罕见地出现负增长。根据中怡康统计数据,2011年行业累计销售量增长1.45%,勉强收正,但与前两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。与此相对应,进入2012冷年之后,国内相当一部分空调工厂开工率严重不足,而部分小空调厂家在去年7、8月就已经停产。这股“寒流”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,并传导至上游及渠道。
  
  针对上述种种负面利空消息,有业内人士断言,国内空调行业正在步入“寒冬”。
  
  空调业面临“寒冬”
  
  2011年10月,空调行业产销下滑,自2009年5月以来首现同比下降。
  
  根据产业在线的统计数据,2011年10月,空调行业产量同比下滑20.66%,销量同比下降16%,其中出口量同比下降近24%,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,并创下2009年6月以来的最大降幅。“这是空调行业1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景象。”产业在线分析师索晓芳感慨到。
  
  一边是产销持续下滑,另一边却是行业库存逼近临界点。据记者了解,截至2011年11月,国内空调市场库存总量超过2000万套,多家品牌的配送仓库出现只有4月至6月内外销旺季才会看到的“爆仓”景象。
  
  空调业行情的急转直下,还直接导致压缩机等上游零部件行业开工率下降、订单萎缩。
  
  某保护器厂家负责人透露,去年第四季度的订单收入在11月上旬预计为1200万美元,到月底能够确定的只剩下700多万美元。与此同时,由于部分空调厂家临时调整订单,延长开票时间,导致压缩机库存量持续增大。
  
  自去年10月开始,国内主要空调企业的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,目前格力、美的、海尔、海信等龙头企业以变频空调储备生产为主,而其他企业的内销生产基本停滞,以渠道补货为主。
  
  国内空调行业步入快速上升通道始于2009年6月,止步于去年10月。其间虽有波动,但难改跳跃式发展的趋势。受行情红火的带动,各大空调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,纷纷扩产。短短3年,国内空调的产量和销量从5000多万台迅速提升到1亿台以上。
  
  然而,生产和销售的逆转显然来得更为迅猛。虽然不同的企业面临的情况有所差异,但空调行业的整体基调稍显悲观,因为从目前来看,这波行情才刚刚开始。
  
  政策和库存左右走势
  
  政策退出和库存高企成为左右走势的关键因素。
  
  索晓芳认为,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波峰和波谷的交互前行,不可能一直处于波峰状态。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且较为透明的行业,持续繁荣3年之后出现放缓也属正常。
  
  因此,这样的结果既让人意外,也属意料之中。其中,政策和库存成为左右走势的关键因素。
  
  也许是巧合,空调行业由“盛”转“衰”于去年6月埋下伏笔,而彼时恰逢节能惠民工程补贴到期:2011年6月空调行业还同比保持了超过25%的大幅增长,7月和8月的增幅则快速递减,直至10月发生反转。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表示:“近两年空调行业高速增长,政策带来的热点是重要原因。”他告诉记者,在当今空调市场上,制造消费热点是厂家乃至经销商的利器,取消节能惠民工程补贴使市场少了一个热点和促销的由头,也减弱了消费需求的释放。
  
  创下历史新高的库存则是悬在空调行业上方的一把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某品牌经销商认为,2012冷年开盘行业库存畸高,一是因为2011年没有出现上一年旺季时的持续高温天气,致使进货积压;二是过往旺季断货的教训使经销商都加大了备货的力度。目前的情况是,空调企业对渠道的出货速度并未减缓,但零售市场持续低迷,致使库存总量有增无减。高库存既加重了企业与经销商的资金压力,又打乱了企业产品布局的正常节奏。
  
  索晓芳坦言,除了上述微观层面的因素,从宏观层面来看,我国经济转型以及海外市场需求低迷,则使空调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。
  
  2012年难言乐观
  
  在现有规模平台上提升效率、调整产品结构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  
  上述不愿意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,当前行业面临窘境并非是单一因素作祟,所以很难预测这个“寒冬”将持续多久。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,即2012年空调业的增长不会很高。
  
  国都证券家用电器行业分析师杨志刚预计,去年10月份空调产销量均出现大幅下滑或意味着行业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,国内空调业进入调整期。张彦斌表示,对空调行业而言,2012年第一季度可能最难过。美芝某负责人则判断,乐观估计,传统的销售旺季来临,形势可能就会有改观,但悲观判断,行业低迷或许要经历1年时间。更多观点认为,2012年或是行业的转折年,如果没有后续刺激政策出台,空调业将不会再“激进”前行。
  
  索晓芳指出,空调行业的规模已经突破1亿台,这么大的规模决定了再提升的空间会比较小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在现有规模平台上提升效率、调整产品结构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。美的在去年7月已经主动减速,启动调整战略,技术、产品的创新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新引擎。
  
  此外,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仍然值得期待。未来农村市场空调的年均需求量约为800万台,保障型住房的建设也会提供庞大的需求空间。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色低碳思想的深入人心,变频空调的发展亦蕴藏着巨大机遇。
  
  “对于企业而言,怨天尤人于事无补,还是要尽快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,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。”索晓芳说。
  
  家电观察
  
  情况没有那么糟
  
  最近,一股浓浓的悲观情绪在空调业内弥漫。有企业担心,“辛辛苦苦好几年,一觉回到解放前”。
  
  其实情况也没有那么糟。从外部环境来看,近期应该不会再出现更坏的负面消息;从行业来看,高峰过后,出现低谷也符合发展规律。仔细分析一下,空调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:“十二五”期间,预计全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台空调器需要更新;农村市场每年对空调器的需求量在800万台左右;国家保障型住房建设的全面铺开亦将带来庞大的需求。何况,3年多的繁荣也掩盖了空调行业诸多问题,现在正是时候放缓脚步,努力提升管理、经营和技术水平,练好内功。
  
  首要一点,准备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萧条的时候,企业最需要压缩成本、减少开支,一些不紧急或不必要的投资和项目当减则减,甚至干脆砍掉;同时努力提升生产效率。第二,调整产品结构。《中国家用电器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的建议》也提出,未来5年变频产品在空调中要占据半壁江山,2020年则要达到80%。不仅如此,产品升级还可以提升企业单位赢利水平。第三,深耕三、四级市场。三、四级市场潜力巨大,对空调行业增长的推动力有目共睹。“得农村市场者得天下”,这句话在未来几年将得到更充分的诠释。不过,如何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和特点,推行差异化服务、加强销售及售后渠道建设,甚至怎样平衡在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投入,都将考验企业的智慧。
  
  最后,还是要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下工夫。创建一个品牌可能需要几十年,毁掉一个品牌或许只在一瞬间。在艰难时期,对产品品质的呵护更彰显企业的实力和自律。此外,近年来空调技术并无革命性变化,如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、坚持创新,一点实质性突破或就换来一片蓝海。(秋文)
  
  专家观点
  
  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事业本部副总裁王金亮:
  
  “全产业链竞争决定空调企业的发展与走势”
  
  不做变频空调,就没有未来。2011年我曾在安徽北部多个乡镇市场走访,发现美的乡镇专营店中变频空调销量占到了一半以上,经销商提货也以变频为主。2012冷年变频空调普及的增量将主要来自三、四级市场,增幅高于一、二级市场。虽然三、四级市场潜力巨大,但做起来不容易。因为在一、二级市场,有连锁大卖场,只要有资源支持,打入市场相对容易;而开拓三、四级市场需要从产品、渠道、售后及推广各个层面下工夫。空调行业2012年将“晴转阴”,未来要习惯低增长,必须通过降低成本、调整产品结构、优化渠道等方法来提升赢利水平。
  
  未来空调行业将是全产业链竞争。近年来,一批家电巨头积极从整机制造向上游的关键零部件扩张,这意味着全产业链竞争将决定空调企业的发展与走势。
  
  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白电总监施婷:
  
  “在市场增长乏力的环境下,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搭建销售网络非常关键”
  
  在经历了两个快速增长的冷年后,2012冷年空调市场前景不容乐观。高库存必然使企业在下一年度背上沉重的业绩包袱。
  
  在市场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,企业将更多依赖于侵蚀竞争对手份额获得增长,因此做好产品规划和搭建销售网络非常关键。第一,准确定位各级别市场的产品需求。在一、二级市场把握住产品升级的机会,三、四级市场则主要依靠放量取得份额。第二,加快分销网络的建设。海尔正在加快网络布局与建设,即将完成售后业务及海尔商城网上销售平台的收购;美的上半年专卖店总数已超过1.2万家,空、冰、洗销售网点接近13万个。企业能否在2012冷年的波动中实现峰回路转,形势未定,但总体而言,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压力会更大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